一、产业链全景解析
-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
- 高端金属材料:钛合金、耐高温合金等,主要供应商包括 宝钛股份(嫦娥探测器结构件)、西部超导(超导材料用于航天器)。
- 电子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宇航级芯片,代表企业 航天电器(电连接器)、天奥电子(时间频率系统)。
- 特种纤维: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隆华新材)、防辐射材料(际华集团)。
-
中游:航天装备制造
- 运载火箭与探测器:核心企业 航天电子(惯导系统、遥测设备)、中国卫星(卫星制造)。
- 月球车与着陆器:涉及 航天科技集团(伺服机构)、航发控制(动力系统)。
- 地面设备:如 华菱线缆(航天特种电缆)、烽火电子(航天通信设备)。
-
下游:应用与服务
- 卫星通信与导航:铖昌科技(相控阵T/R芯片)、上海瀚讯(卫星载荷)。
- 地月通信网络:天银机电(恒星敏感器)、中国卫星(“鹊桥”中继卫星)。
- 商业化探索:航宇微(太空旅游配套)、蓝箭航天(民营火箭发射)。
二、核心概念股梳理
-
国央企核心平台
-
材料与部件供应商
-
卫星通信与商业化
三、市场前景与风险提示
-
增长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航天预算年均增长超10%。
- 技术进步:可重复火箭(长征九号)、月面能源系统(核能/太阳能)加速商业化。
- 国际合作:国际月球科研站吸引俄、阿联酋等国参与,形成“国家队+民营”生态。
-
市场规模预测
- 全球探月市场:2023-2032年规模预计达300亿美元,年均增速15%。
- 中国商业航天:2025年市场规模或突破2.4万亿元,深空探测占比约20%。
-
风险提示
- 技术迭代风险:航天设备研发周期长,技术路线变更可能影响企业盈利。
- 政策波动:国际竞争加剧或导致地缘政治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四、总结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推动航天产业链全面升级,上游材料、中游装备制造及下游卫星通信领域均存在结构性机会。建议关注 航天电子、中国卫星 等核心平台,以及 铖昌科技、华菱线缆 等细分赛道龙头,同时需警惕技术研发周期和政策不确定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