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技术作为关键环节备受瞩目。锂离子电池虽在当前储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原材料锂资源的稀缺性与分布不均,促使科研人员与企业积极探寻替代方案。在此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凭借原材料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逐渐崭露头角。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是这一新兴领域的领军者,致力于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全球能源存储与转换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一、公司概况

(一)发展历程

中科海钠成立于 2017 年 2 月 8 日,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其核心技术源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自成立之初便专注于新一代储能体系 —— 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公司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的顶尖研发团队,在钠离子电池领域深耕细作。

 

2017 年底,中科海钠成功研制出 48V/10Ah 钠离子电池组,并应用于电动自行车,迈出了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第一步。2018 年,团队再接再厉,研制出 72V/80Ah 钠离子电池组,推出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电动汽车,进一步展示了钠离子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潜力。2019 年,公司推出全球首个 100 千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上的示范应用,标志着钠离子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

 

此后,中科海钠不断加快产业化步伐。2021 年,公司完成亿元级 A 轮融资,投资方为梧桐树资本,本轮融资用于搭建年产能 2000 吨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2022 年 4 月,公司股东新增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为公司发展注入更多资金与资源。2022 年 9 月,中科海钠与华阳集团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批量产 1GWh 钠离子电池产线在山西阳泉市正式投运,实现了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

(二)股权结构与管理团队

中科海钠的股权结构多元化,汇聚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与企业。股东包括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共青城国科开研九期科技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这种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与丰富的资源渠道,助力公司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快速发展。

 

公司管理团队由一群在电池领域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士组成。董事长胡勇胜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在该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经理李树军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带领团队高效推进公司的产业化进程与市场布局。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在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业务范围

中科海钠的业务涵盖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在研发环节,公司依托强大的研发团队,持续投入资源进行钠离子电池材料、电芯设计、电池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电池性能与降低成本。在生产方面,公司已建成多条生产线,具备生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以及系统集成的能力。其产品涵盖不同规格型号的钠离子软包电池(如 NaCP08/80/138 等)、钠离子圆柱电池(如 NaCR26650、NaCR32138 电池),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在应用领域,中科海钠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两轮车、电动汽车、电网储能、家庭储能、源侧储能、通讯基站等多个领域。在电动两轮车领域,钠离子电池凭借其成本优势与安全性,有望成为铅酸电池的理想替代品;在电动汽车领域,公司针对商用车场景推出了专门的解决方案,为商用车电动化提供新动力;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可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存储与利用,在家庭储能、通讯基站备用电源等场景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二、技术实力

(一)科研成果

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方面成果丰硕。公司的钠离子电池产品主要基于 O3 相多元复合钠层状正极材料和软碳负极材料体系进行开发。这种材料体系具有原材料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同时产品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稳定性好、维护费用低、安全性好等独特性能。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多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钠离子电池产品。这些产品在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出色,例如工作电压为 3.2V,工作温度范围可达 – 40℃~80℃,循环寿命≥4500 周 @83%(2C/2C),能量密度≥145Wh/kg,倍率性能方面 5C 容量≥1C 容量的 90%,储存性能上常温存放 28 天荷电保持≥94% 额定容量,荷电恢复≥99% 额定容量,并且安全性能满足国标 GB/T31485-2015。

 

在科研论文发表方面,2020 年底,由中科海钠董事长胡勇胜撰写的钠离子电池论文《Rational design of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这是《Science》创刊百余年来首次刊登钠离子电池领域相关文章,充分表明了国际主流科学界对中科海钠技术突破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我国在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二)专利情况

中科海钠拥有多项钠离子电池核心专利,构建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在专利布局上,涵盖了钠离子电池材料制备、电池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等多个关键环节。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 “一种煤基硬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的专利,公开号 CN 119695152 A,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12 月。该专利通过采用高挥发分含量的煤炭作为原料,调控产品的比表面积,并通过灰分元素的转化向产品中引入特定种类和含量的化合物,实现了煤基硬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协同提升。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为公司的产品研发、市场竞争以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法律保障。

(三)研发投入与合作

中科海钠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每年将相当比例的营收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公司不断加大在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引进与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资源。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公司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深度合作,使其能够及时获取前沿科研成果,并将其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公司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此外,中科海钠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项目的支持下,公司参与研制的 “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成功入选 2024 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这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也增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三、产品与应用

(一)主要产品介绍

  1. 电芯产品:中科海钠开发了多种型号的电芯产品,如钠离子软包电池 NaCP08/80/138 等,以及钠离子圆柱电池 NaCR26650、NaCR32138 电池。这些电芯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等方面表现优异。以某款软包电芯为例,其能量密度可达 145Wh/kg 以上,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电池能量存储的需求;循环寿命方面,在特定充放电条件下可达到 4500 周以上,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2. 材料产品: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材料方面也具有核心竞争力。其生产的 O3 相多元复合钠层状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够为电芯提供稳定的能量输出;软碳负极材料则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充放电性能,与正极材料匹配良好,共同提升了电池的整体性能。此外,公司还提供配套的电解液产品,通过优化电解液配方,提高了电池的离子传导效率和安全性。

(二)应用领域案例

  1. 电动交通领域
    • 电动两轮车: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相较于传统的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循环寿命长等优势。例如,某品牌电动两轮车采用了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后,续航里程提升了 30% 以上,电池重量减轻了约 20%,且充电时间大幅缩短。同时,由于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长,用户更换电池的频率降低,使用成本显著下降。
    • 电动汽车(商用车):2025 年 3 月 28 日,中科海钠在安徽省阜阳市发布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在商用车领域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该方案针对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 “海星 K150”、“海星 K210”、“海星 K280” 和 “海星 K350” 四款产品型号。其中,电芯能量密度突破 165Wh/kg,能在 20 – 25 分钟快速完成 100% 充电,且快充模式下循环寿命仍能超过 8000 次,电池剩余电量测算精度能精准至 2% 以内,整包快充温升≤10℃,结合 – 40℃至 45℃宽温域稳定放电的性能优势,有效降低电池能量损耗,大幅提升电量利用率。例如,在城市物流配送场景中,采用该方案的商用车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充电,满足频繁配送的需求,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2. 储能领域
    • 电网储能:2024 年 6 月 30 日,由中科海纳提供钠离子电芯的大唐湖北 100 兆瓦 / 200 兆瓦时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投产规模 50 兆瓦 / 100 兆瓦时。该电站是我国首个百兆瓦时级别钠离子储能项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该储能系统由 42 套储能电池仓和 21 套升压变流一体机组成,选用 185 安时大容量钠离子电芯,配套建设一座 110 千伏升压站。电站投产后,单次充电可储存 10 万度电,在电网高峰期释放电能,可满足约 1.2 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 1.3 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能够有效调节电网峰谷差,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 家庭储能:在某家庭储能项目中,采用了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该系统可以存储家庭光伏发电产生的多余电能,在夜间或用电高峰期为家庭供电,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了家庭对电网的依赖,同时还能在电价峰谷差较大的地区,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的方式,节省电费支出。

四、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一)行业地位

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从技术层面看,其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多篇科研论文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项核心专利彰显了其技术实力。在产业化方面,公司率先实现了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全球首批量产 1GWh 钠离子电池产线的投运,以及在多个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案例,使其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

 

在国内,中科海钠引领着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与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在国际上,公司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关注,代表中国钠离子电池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与合作。

(二)竞争优势

  1. 技术领先优势:公司拥有以院士和资深研究员为核心的顶尖研发团队,在钠离子电池材料、电芯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其研发的电池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优于同类产品,且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2. 产业链完善优势:中科海钠构建了涵盖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生产以及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使其能够有效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生产正负极材料,保障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质量,避免了因原材料市场波动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3. 市场应用优势:凭借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产品,中科海钠在多个应用领域成功开拓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与应用案例。在电动交通和储能领域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进一步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与适用性,有助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项目与合作机会,拓展市场份额。

五、发展战略与前景展望

(一)发展战略

  1.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在钠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探索新的材料体系与电池结构,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发展。
  2. 产业链拓展战略:巩固现有产业链优势,继续扩大正负极材料、电芯等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产能利用率。同时,积极向上游原材料领域延伸,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或进行战略投资,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价格优势;向下游应用领域拓展,加强与整车企业、储能系统集成商等客户的合作,共同开发定制化产品,拓展应用场景。
  3. 市场全球化战略: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际行业展会、与国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公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与政策法规,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逐步扩大产品出口规模,实现市场全球化布局。

(二)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对可再生能源存储与利用需求的不断增长,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储能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中科海钠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有望在未来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在电动交通领域,随着商用车电动化进程的加速,中科海钠的商用车解决方案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商用车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在电动两轮车市场,钠离子电池凭借其性价比优势,有望逐步替代铅酸电池,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储能领域,随着电网对储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家庭储能市场的逐渐兴起,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将迎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公司在大容量储能电站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其在国内外承接更多储能项目,提升市场占有率。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的持续降低,钠离子电池有望与锂离子电池等其他储能技术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储能市场格局。中科海钠凭借其技术、产业与市场优势,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