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号处理芯片产业链全景图
一、上游:核心材料与设备(技术壁垒最高)
- 半导体材料
- 衬底材料:磷化铟(InP)、硅基光电子(SiPh)、铌酸锂(LiNbO₃)
- 关键耗材:高端光刻胶(日本JSR垄断)、特种气体(三氟化氮)
- 国产替代进展:中国电科46所突破6吋磷化铟衬底量产,纯度达99.999%
- 核心设备
设备类型 国产化率 国际巨头 国内突破企业 纳米压印光刻机 <5% 佳能 上海微电子(2025量产) 离子注入机 15% 应用材料 中科信装备 晶圆键合机 10% EVG 北方华创
二、中游:芯片制造与封装(价值量占比60%)
- 制造工艺路线
- 硅光混合集成:CMOS兼容性强(中芯国际已建12吋产线)
- III-V族化合物:磷化铟主导高速场景(载流子迁移率是硅的5倍)
- 异质集成:硅基+磷化铟键合(华为海思专利布局领先)
- 封装技术突破
- CoWoS光互联:台积电2.5D封装支持8路光通道
- 扇出型封装:长电科技实现光引擎模组良率95%
- 低温键合:华天科技解决热应力导致的耦合损耗问题
三、下游:应用场景与需求驱动
pie
title 2025年下游应用占比预测
“数据中心光互联” : 45%
“通信设备(5G/6G)” : 30%
“激光雷达” : 15%
“量子计算” : 7%
“生物传感” : 3%
- 数据中心:800G光模块渗透率加速(LPO线性直驱技术降功耗50%)
- 6G通信:太赫兹波段光子处理芯片成基站标配(华为已发布原型机)
- 智能驾驶:固态激光雷达芯片成本降至$50/颗(速腾聚创2025量产)
四、国产化关键卡点与突破路径
- 材料瓶颈
- 光刻胶:东京应化断供风险(晶瑞股份EUV胶中试阶段)
- 特种基板:氮化铝陶瓷基板90%依赖日本(三环集团扩产中)
- 设备突围
- 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2025年交付首台硅光专用机型
- 中微公司ICP刻蚀机进入长江存储供应链
- 设计软件
- 光子EDA工具被Synopsys垄断(华大九天推出Photon Designer V1.0)
五、投资聚焦:产业链价值分配格局
环节 | 毛利率区间 | 国内代表企业 | 国际对标 |
---|---|---|---|
材料(衬底) | 50%-60% | 云南锗业(锗晶圆) | II-VI |
设备(光刻) | 45%-55% | 上海微电子 | ASML |
芯片制造(IDM) | 35%-45% | 仕佳光子(InP芯片) | Intel硅光 |
模组封装 | 25%-35% | 中际旭创(光引擎) | Coherent |
六、未来3年产业催化节点
- 2025Q4:中国《光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预期补贴规模超300亿)
- 2026Q1:苹果Vision Pro 3搭载自研光处理芯片(MicroOLED+激光雷达)
- 2027年 :ITU正式发布6G标准(太赫兹通信芯片需求爆发)
核心结论:优先布局“设备材料国产化”+“激光雷达芯片”两条主线,警惕硅光路线与铌酸锂薄膜的技术路线之争带来的产能重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