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背景与目标
- 防御必要性
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极低但危害极大,历史上曾引发恐龙灭绝等重大灾害。中国于2024年正式宣布启动小行星防御计划,旨在应对潜在威胁并提升深空探测能力。 - 核心任务目标
计划在2027年前后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目标是通过动能撞击使小行星轨道偏移超900公里,并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的技术验证。
二、技术路径与防御策略
- 动能撞击技术
中国选择动能撞击作为优先方案。2022年NASA的DART任务已验证该技术可行性,中国计划通过撞击器直接改变小行星轨道,并同步伴飞观测评估效果。 - 多技术储备
- 核爆拦截: 作为备用方案,通过核装置冲击波调整轨道,但存在碎片风险,尚未实际应用。
- 激光烧蚀与引力牵引: 新兴技术需长期部署,适用于远期威胁。
- 监测与预警体系
整合紫金山天文台、“墨子巡天”望远镜等观测资源,参与国际小行星监测预警网(IAWN),提升对危险天体的发现与跟踪能力。
三、系统建设与国际协作
- “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部署
中国已启动系统化建设,涵盖观测、拦截、评估全链条能力,国防科技工业局设立“行星防御岗”专项研究。 - 国际合作机制
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中国与全球科学家协作共享数据,共同制定防御策略,形成“观测-预警-防御”全球网络。
四、近期进展与挑战
- 实战化验证案例
2024年9月,中国成功跟踪并预测小行星2024RW1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轨迹,首次实现从预警到解体全过程监测。 - 技术难点突破
需攻克撞击精度控制(误差小于10米)、长期轨道偏移效果评估等关键技术。 - 成本与规模化挑战
当前动能撞击器单次任务成本约3亿美元,未来需通过技术迭代降低防御成本。
五、未来规划时间线
- 2024-2025年: 完善监测网络,完成撞击器原型设计。
- 2026年: 开展地面模拟撞击试验。
- 2027年: 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任务。
- 2030年后: 探索核爆拦截与激光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中国通过技术攻关与全球协作,正逐步构建“早发现、精拦截、准评估”的行星防御体系,为应对地外天体威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