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氢能源产业链全景
(一)上游:制氢、储运与材料
- 制氢
- 灰氢:以煤炭、天然气为主,华昌化工(煤制氢)、滨化股份(氯碱副产氢)为传统制氢代表。
- 绿氢:电解水制氢加速发展,宝丰能源(光伏制氢)、美锦能源(焦炉煤气制氢)布局规模化绿氢项目。
- 储运
- 高压气态储氢:中材科技(IV型储氢瓶)、京城股份(车载储氢瓶)主导市场。
- 液态储氢:富瑞特装、中泰股份推动低温液态储氢技术突破。
- 核心材料
- 质子交换膜:东岳集团(国产短链全氟磺酸膜)、科慕化学(Nafion膜)主导。
- 催化剂:贵研铂业(铂基催化剂)、中自科技(低铂/非铂技术)推动降本。
(二)中游:燃料电池与系统集成
- 电堆与膜电极
- 雄韬股份(自研膜电极)、亿华通(高功率电堆)国产化率达70%。
- 潍柴动力控股巴拉德,实现“电堆+系统”全链条覆盖。
- 辅助系统(BOP)
- 空压机:雪人股份、汉钟精机供应离心式空压机,适配商用车需求。
- 氢循环泵:冰轮环境突破长寿命技术,耐久性超2万小时。
(三)下游:应用场景
- 交通领域
- 商用车:宇通客车(氢燃料电池公交)、福田汽车(重卡)累计交付超5000辆。
- 乘用车:长城汽车“氢柠平台”续航1200公里,目标2025年量产10万辆。
- 工业与储能
- 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探索绿氢炼钢与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
二、核心概念股分类
(一)上游制氢与储运
- 美锦能源(000723.SZ):焦炉煤气制氢龙头,布局“制储运加”一体化,加氢站覆盖京津冀。
- 中材科技(002080.SZ):IV型储氢瓶通过欧盟认证,2025年产能规划超10万支。
- 滨化股份(601678.SH):氯碱副产氢年产能超1万吨,成本低于电解水制氢。
(二)中游燃料电池系统
- 雄韬股份(002733.SZ):膜电极自研突破,氢燃料电池叉车批量交付,系统成本降至2500元/kW。
- 亿华通(688339.SH):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占率超30%,合作北汽福田、一汽解放。
- 潍柴动力(000338.SZ):控股巴拉德,重卡领域装机量第一,适配港口、物流场景。
(三)下游应用与整车
- 宇通客车(600066.SH):氢燃料电池公交全国示范运营,单次加氢续航超500公里。
- 长城汽车(601633.SH):乘用车原型车搭载液态储氢技术,加氢时间3分钟。
- 中国石化(600028.SH):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推动氢能重卡干线物流网络。
三、技术动态与市场前景
(一)技术突破
- 低铂催化剂:贵研铂业研发载量0.1g/kW的催化剂,成本降低40%。
- 液态储氢:中集安瑞科完成-253℃液氢储罐技术验证,能量密度提升3倍。
(二)政策与市场驱动
- 国家规划:2030年绿氢占比目标提升至5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50万辆。
- 地方补贴:广东、上海对加氢站建设最高补贴500万元,车辆购置补贴达50%。
- 市场规模: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商用车渗透率升至5%。
四、风险提示
- 技术瓶颈: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材料依赖进口,国产替代周期可能延长。
- 成本压力: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约3000元/kW,需降至1000元/kW以下方可商业化。
- 政策波动:补贴退坡可能延缓加氢站建设进度,企业盈利模式仍需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