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爆震发动机的基本原理
二、爆震发动机的主要类型
三、爆震发动机的应用领域
四、中国的技术突破
五、与发动机爆震的区别
一、核心概念股梳理
(一)技术研发主导企业
-
天宜上佳(688033)
- 深度参与中国16马赫斜爆震发动机研发,子公司天仁道和为技术提供耐高温碳纤维等关键材料,并突破燃料技术限制。
- 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作,推动技术工程化落地,覆盖空天飞机、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
-
航发动力(600893)
- 国内航空发动机龙头,明确将爆震发动机作为前沿技术方向,致力于推进技术产业化。
-
重庆推重比动力科技(未上市)
- 完成H1-M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百米滑跑试验,计划两年内推出产品;FB-1爆震发动机已实现无人机装载测试,具备零速启动和超音速飞行能力。
(二)配套与协作企业
-
汉威科技
- 设计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适配爆震发动机的高精度传动需求。
-
移远通信
- 提供蜂窝通信模组,支持发动机联网与远程控制。
二、产业链分析
(一)上游技术层
-
核心技术与材料:
- 燃烧技术:斜爆震发动机采用标准航空煤油燃料,突破液氢依赖(中国独有);脉冲爆震(PDE)和旋转爆震(RDE)技术并行发展。
- 耐高温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天宜上佳)、高强度合金(外壳与燃烧室)。
- 传感器与芯片:爆震波控制算法、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中科院团队主导)。
-
研发主体: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斜爆震技术)、清华大学(Ram-Rotor爆震发动机)。
(二)中游制造层
-
本体制造:
- 军用领域:航发动力、重庆推重比等企业主导爆震发动机集成与测试,应用于高超音速无人机、空天飞机。
- 民用领域:Venus Aerospace(美国)推进Mach 9高超音速客机研发,中国技术或通过军转民拓展市场。
-
系统集成:
- 燃烧室与喷管设计(斜爆震波稳定控制)、燃料喷射系统优化(提升热效率至49%)。
(三)下游应用层
-
军事装备:
- 高超音速武器(16马赫飞行器)、七代战机动力系统(旋转爆震发动机)。
- 无人机超音速靶标(FB-1发动机已实现装载测试)。
-
民用场景:
- 高速运输(上海至洛杉矶半小时可达)、空天旅行(商业化潜力待释放)。
三、市场预期与驱动因素
-
技术突破价值:
- 中国斜爆震发动机全球领先,16马赫飞行速度重新定义航空航天极限,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 爆震发动机推重比(20)显著高于传统涡扇发动机(12-13),军用替代需求明确。
-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空天战略加速技术转化,航展、飞行试验等平台推动订单落地(如FB-1发动机测试)。
- DARPA(美国)等机构加大投入,全球竞争倒逼中国产业链自主化。
-
商业化节点:
- 2025-2027年为关键窗口期,重庆推重比等企业计划推出量产产品,民用领域或于2030年前后启动。
四、风险提示
- 技术成熟度:斜爆震发动机仍需解决长时间稳定燃烧、材料疲劳等问题,研发周期可能延长。
- 政策不确定性:军工采购受国际关系影响,民用适航认证存在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