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链全景分析
(一)上游技术及核心零部件
-
动力与控制系统
- 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占总成本70%,减速器占比最高(35%)。
- 代表性技术:微重力环境下的锚固结构设计(模拟昆虫爪刺)。
-
感知与导航技术
- 依赖AI大模型实现视觉感知、姿态估计和场景理解,结合3D打印技术提升太空环境适应性。
- 关键设备:高精度传感器、远程监控系统。
(二)中游本体制造与集成
-
机器人本体
- 国内首款太空采矿机器人由中国矿业大学研发,采用六足仿生结构,兼具轮式移动与爪足锚固功能,适应月球及小行星环境。
- 核心能力:微重力钻探、资源采集与运输。
-
系统集成商
- 技术路径分为三类:自研大模型(如特斯拉)、外部合作(初创企业)、纯技术供应商。
(三)下游应用场景
- 资源类型
- 月球:氦-3核燃料、水冰资源;小行星:稀土、铁镍钴等金属。
- 商业化进度
- 工业场景优先落地,预计未来1-2年需求突破50万台。
二、核心概念股梳理
(一)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减速器领域
-
伺服系统与控制器
(二)机器人本体与集成商
(三)太空产业链延伸企业
-
航天科技集团系
-
商业化航天企业
- 蓝箭航天:火箭发射技术提供商,助力资源运输。
三、风险与趋势展望
-
技术风险
- 微重力环境作业稳定性、能源供应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
政策与市场机遇
- 2025年政策明确支持6G与机器人产业化,推动技术标准化。
- 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数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四、结论
太空采矿机器人产业处于早期爆发阶段,核心机会集中于高壁垒零部件(减速器、AI芯片)和具备太空技术储备的集成商。短期关注政策催化下的工业场景落地,长期需跟踪月球/小行星探测进展及商业化模式验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