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及背景:1998 年 5 月 12 日成立,由原江南造船厂等多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 1865 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拥有深厚的船舶制造底蕴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 经营范围:涵盖造船业务(军、民)、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在船舶制造领域拥有全产业链布局,能够设计、建造和修理各种类型的船舶,包括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等,以及海洋工程装备、船用柴油机等配套产品.
- 主要股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经营情况 :
- 2024 年前三季度:主营收入 561.69 亿元,同比上升 13.12%;归母净利润 22.71 亿元,同比下降 11.35%;扣非净利润 19.72 亿元,同比上升 560.73%。其中 2024 年第三季度,主营收入 201.52 亿元,同比上升 5.35%;归母净利润 8.58 亿元,同比下降 57.26%;扣非净利润 7.73 亿元,同比上升 348.57%。
- 近年总体业绩:2023 年报显示营收 748.39 亿,同比 + 25.81%;净利润 29.57 亿,同比 + 1614.73%。2022 年报营收 594.85 亿,同比 – 0.43%;净利润 1.72 亿,同比 – 19.34% 。
财务分析
- 盈利能力:据新浪财经数据,其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2024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 9.41%,净利率为 4.04% 左右.
- 偿债能力:2024 年三季报显示负债率 69.88%,整体债务水平相对合理,但需关注债务结构和偿债压力.
- 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等指标反映了公司在资产管理和运营效率方面的表现,具体数据可进一步结合年报和季报进行深入分析。
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 技术研发与创新优势:作为国内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船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的高性能船舶产品,在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品牌与市场影响力:公司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 “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 等,在国内外船舶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众多知名航运企业、能源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份额占据国内船舶制造行业前列。
- 产业协同与配套能力:依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产业资源优势,中国船舶在船舶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和配套能力,能够有效整合船舶设计、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制造、船舶总装等环节的资源,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
风险因素
- 市场需求波动风险:船舶制造行业与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市场需求受到宏观经济周期、航运市场景气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衰退、贸易摩擦等可能导致船舶市场需求下降,对公司的订单获取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
-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钢材等原材料是船舶制造的主要成本之一,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公司成本增加,若无法及时转嫁成本,将压缩利润空间 。
- 汇率波动风险:公司部分船舶产品出口海外,涉及多种外币结算,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公司产生汇兑损益,增加财务风险。同时,汇率波动还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发展前景
- 海洋强国战略机遇: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船舶工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船舶有望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在海洋工程装备、高性能船舶等领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
- 船舶产业升级趋势:全球船舶制造行业正朝着绿色、智能、高端化方向发展,中国船舶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将使其在新型船舶技术、清洁能源船舶等领域占据先发优势,推动公司产品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 重组整合与协同发展:中国船舶通过重组整合等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协同效应。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实现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